长沙葬礼风俗融合了儒家文化、佛道信仰以及地方特色,形成了一套独特且庄重的仪式。以下是对长沙葬礼风俗的详细概述:

一、前期准备
- 治丧准备:长沙俗称“老了人”为治丧,又叫办白喜事。因古人认为人死是“驾返仙乡”、去极乐世界“再造辉煌”。丧事文书悉用白纸,槽门上悬白纸墨书“当大事”。亲友闻逗噩耗自动帮忙料理,叫“帮白喜事忙”。
- 鸣铳报丧:长者病危,在外子孙要火速归家守候,听其遗嘱。一旦落气,屋内号陶做哭,屋外鸣铳报丧,同时要烧纸轿“送行”,名曰“起轿”。并烧“倒头纸”作“路上盘缠”,将病蹋上的枕席、稻草等送至村边路口焚烧。
- 打水装殓:由师公或长者鸣锣开道,领孝子到附近井畔“打水”,即孝子跪地舀水,亡者多少岁,便舀多少杯。每舀一杯,敲一下锣。打水归,加贡香(柏木)煮沸,凉后沈浴,更衣装殓;穿五、七、九层衣裤,戴“唐巾帽”。棺内垫石灰、炭末,铺皮纸。
二、丧礼流程
- 祭奠:从“上材”到出院的时间,因贫富而相差甚远。贫者3天甚至一天即“人士为安”,富者有十天半个月甚至数月才葬的,多数为5-7天。入碱后,立扎孝堂,罗孝帷,点长明灯。子媳头戴孝帽,身着麻衣,腰系草绳,脚穿草鞋,手柱孝棍(糊以白纸的竹棍或桐木棍),孙辈及其他家人均穿白衣,鞋面缝白布。亲友来吊唁,不论年长年幼,孝子均下跪相迎。女眷每日早晚到孝帷内嚎哭一场,俗名“闹丧”。
- 法事:又名做道场,将音乐与开坛、念咒、诵经、请水、告庙、开方、破狱、解结、安神等等过程相结合。民国以前,道场做5-7天,需道士9-11人,后多做3天,所谓“三日四夜道场”。做佛事即念经,边念边敲木鱼。古人迷信这些活动可超渡亡魂,使之免受地狱之苦,降福子孙。行儒教即请礼生喊礼开祭,有朝奠、午奠、夕奠、家祭、客祭之分,读祭文时抑扬顿挫,如泣如诉,催人泪下。有的地方每晚家祭之后,有绕棺习俗,所有在堂男宾各持一根香,由人带领,围着灵柩转围,口诵《正气歌》等。
- 开吊:将亡者抬上灵床,置于灵堂的白布帐幔之后。供桌上置烛台香盆和死者遗像。直系亲属的女眷一边哭一边诉说死者生平,内容多为叙述死者一生中所经魔磨难,声调哀婉动人,凄切悲恸,称“哭灵”。亲友前来祭奠,进门前先放一挂爆竹,丧家亦燃放爆竹以示应答。吊客上香,通常以三炷为限,或鞠躬致礼,或跪拜叩头,皆由死者亲属中的男性直系晚辈在灵堂左侧跪拜答谢,称“孝子谢”。停灵时间以单数为限,三日、五日或七日不等。
三、出殡与落葬
- 出殡:即送亡者前往墓地,抬死者上路之始,称为“起灵”,起灵时,孝子需将焚化纸钱的瓦罐掷碎在灵堂供桌之前,称为“甩盆”。抬灵床多为八名精壮汉子,死者亲属须排除在外。出殡亦称“送葬”,有的请道士执桃木剑在前“开路”,孝子则披麻戴孝躬行于灵床(或灵柩)前引导,众至亲好友一路将其送至墓地。送葬队列行进途中,有亲友在道旁设香案“路祭”的,孝子须下跪答礼。
- 落葬:选择吉日进行落葬,如“热灰葬”(遗体火化后3天或7天内落葬)、“七里葬”(人故世后49日内落葬)、“圆满葬”(祭日葬,适合自然死亡的高龄老人)、“黄历葬”(看黄历选宜安葬的黄道吉日)和“节日葬”(在二十四节气或传统节庆日悼念风俗的日子落葬)。落葬前进行暖穴礼,将骨灰盒请入骨灰盒保护壳内,放入随葬品,封穴后亲属签字确认。
- 设灵与圆坟:亡者落葬后,家中应设灵位于厅堂左侧,称“设灵”;三日后亲人去坟前祭扫,称为“圆坟”。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,亲人在每一个第七日应在灵位前点烛燃香,举行祭奠仪式,到第五个“七日”为止,称为“做五七”。
四、特殊习俗
- 灵屋:又名冥屋,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。长沙扎的灵屋多为楼堂亭阁,雕梁画栋,内有床柜桌椅锅碗瓢勺一应俱全,大门上有对联,十分精细考究。
- 夜歌:出殡前夕,孝子通宵守灵,俗称坐夜。宾客多拥聚孝堂听夜歌。夜歌是一种民间挽歌,历史悠久,内容主要是“二十四孝”、“十月怀胎”等,也有挑逗俚俗之语。至出殡前夕,唱“辞别歌”,讲述逝者生平,感人泪泣不止。
- 增福:做法事的头天,要杀一头猪给逝者增福,杀猪的时候,子女要给逝者磕头尽孝。
五、现代变化
随着时代的发展,长沙的葬礼风俗也在逐渐发生变化。现代家庭在办理丧事时更加注重简约、环保和个性化,许多繁琐的传统仪式逐渐被简化或替代。同时,政府也大力提倡殡葬改革,推广文明、节俭的丧葬方式。
综上所述,长沙葬礼风俗是一套独特且庄重的仪式,它融合了儒家文化、佛道信仰以及地方特色。在现代社会,虽然一些传统习俗已经逐渐简化或改变,但人们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之情却始终如一。